|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清水江风光

清水江风光

关键词:锦屏清水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锦屏信息港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jp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34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清水江是锦屏境内的主要河流。它就像一条碧色玉带,自县西部剑河县南加镇流入县境,在县内蜿蜒五十余公里,从县东北部茅坪镇阳溪村流出县境。2006年,国家重点水电建设工程三板溪电站水库建成蓄水后,原来滩连着塘、塘连着滩、两岸怪石嶙峋的清水江摇身一变,成为波光粼粼的一泓碧水,可谓是“高 峡出平湖”。剑河上游,一路高山拥挟,进入锦屏地界,山势略向两侧退让,河上的天空显得宽敞了些。南加往下四五公里,便是“一渡两江三上岸”的乌下江口,源于南面黎平县尚洞的乌下江在此汇入清水江。这里湖面宽阔,两岸距离不下八百米,客轮上下、渡轮来往返回、轻盈如燕的小渔船不停穿梭,一派忙碌。

    两江之间有一座山,如一尊硕大的龙头。半山上是古苗寨瑶光。瑶光在清水江一带历史最早,明代前朝廷就在这里设屯驻军。传说瑶光寨与今榕江县朗洞为争自己所在地是龙头曾打了一场官司,最终遥光获胜。瑶光寨是名符其实的枫木寨,上下内外枫树森森,大者四五人合抱,小的也要两人才能围拢。寨头有一株传说是开寨祖先为验证此地是否可居而倒插的大枫树,人们历来尊之为神树,四时祭祀不绝。瑶光寨的三百来户人家就掩藏在枫树林间,自下而上几乎全是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一条修于清乾隆时期的青石板阶道由江边而上,在房舍和古树之间曲折延伸,寨间的各条小巷道也都铺着石板,而且每块石板都被踩得光亮。瑶光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枫树节,每年农历“大雪”的头一天,人们都要放下手中的活儿,杀猪、宰牛、打糍粑,跳舞吹笙,祭祀枫树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年岁丰稔。瑶光过去有许多规模宏大的豪宅,豪宅的主人都是清代中期从事木材贸易的发家致富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巨富姜志远及两个先后中举并在四川为官的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建造的姜家大院,有房一百多间,可惜毁于1958年大火。而位于寨脚的李家大屋至今仍存在完好。李家大屋还有着一段光荣的历史。1934年12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从黎平沿乌下江经过瑶光河口,中央领导全在瑶光寨宿营,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住在李家大屋。瑶光寨里至今仍盛传红军的故事。

    瑶光寨的对面是虎头山,山上头是塘东寨,寨后还保存有一片面积约三百来亩的古风景林,其间枫、楠、栗、杉、松、榉、紫檀、荷、青棡等各色树木密密匝匝,阳光穿不透。身临其间,但听鸟雀鸣唱,清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忘却疲劳和烦恼。塘东人将这片树林称之为红军林。1934年12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由启蒙一带翻山经过塘东、河口,西上剑河,国民党瑶光乡政府奉命派乡兵将塘东至韶霭一带主要道路两侧的大树砍伐,将路堵塞,藉以阻挡红军。塘东后山的古树林多被砍伐,一片狼籍,令人目堵心伤。红军见状,一位军官便拿出18元大洋交给塘东村民,嘱咐来年开春后将树木补植。次年春,塘东村民果然找来树苗,将被砍伐的树木全部补栽。有一株胸围5米、高近20米的紫檀木。树根有一道很深的斧印,那是当年乡兵正在砍这棵树时,红军突然冲到,乡兵于是丢下斧子跑了。

    瑶光和塘东之间的水面下,淹没了许多很是动人的历史。水面一百三十米处是河口村,原河口乡政府所在地。这里又称姚家坪,呈弯月形,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巨富姚百万姚继周父子斥巨资从河滩上用规格青质料石砌起来的,总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坪上建有9栋雕梁画栋的豪宅。姚百万当时是清江第一富,具体富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当时从河口沿乌下江上至今黎平孟彦五十多里的两岸山林全部为其占有,韶霭村连水井和太阳都被他家给买断了。姚家曾一度操纵黎平府的司法审判。因为富不仁,欺凌乡里,后来被格翁、塘东、韶霭三个村民众联合告垮,至今还流传着《三魁告倒姚百万》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水库蓄水后,姚家坪便永远沉睡在水底了。

    河口还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是过去锦屏地区通往剑河等上游各地的主要隘口,两江隔三岸,江岸陡险,河流湍急,历来是军事要地,只需略加把守,便可“丸泥封函”。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黎平经锦屏启蒙地区西上剑河,因为有方圆百里的青山界大山的阻拦,唯一只有冒险从河口经过。贵州军阀王家烈早就派两个主力团在此“恭候”,以逸待劳。红军先头部队从塘东下来,先在半坡与对面瑶光寨脚的黔军远距炮战,稍后冒弹雨下到姚家坪展开强攻。经数小时激战,王家烈的“双枪兵”抵挡不了如狼似虎的红军,落荒西逃。

    从河口往下,湖面变得狭窄起来,只见两岸青山对列,仿佛进入幽深的巷道。走约两公里,来到一处湖湾,北岸半山上新建的村寨是格翁村,全村姓范。原来村子在水面下五十米左右的一包垴上,景致特别。传说当年姚百万曾想谋占此地建庄园,被头人范文通识破阻止。姚百万便仗着财势,暗中勾结湖南游匪将范文通数万杉木强砍、焚烧,并伪造书信诬范文通与湖南股匪赵金龙有染。范文通便倾其家财,组织儿子范金、侄儿范正魁挺出与姚家相抗,拉开“三魁告姚”斗争序幕。告状天才范金笔锋犀利的数十份状告姚百万的状词稿至今仍存。

    格翁下行约3公里,南岸便是加池村。新修的两千余级青石板路上行便到达加池村。加池原名加什,为古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之一。传说清康熙时,加池头人与文斗、岩湾等村头人赴黎平府申报入籍,知府问加池寨烟户几何,头人答曰“九家半”,知府问何为“半家”,头人答“有一寡妇,故只算半家”。知府便将该寨烟户加到十户计征赋税,故得名。村里至今还较完好地保留有一幢始建于清光绪时期的纯杉木结构四合院,该四合院是徽派建筑风格与锦屏等清水江流域苗侗族林区建筑风格的结合。该建筑内保存有大量清代山林契约文书和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俨然是一座清水江苗族生态博物馆。加池村脚清水江心原屹立有一块周长20余米、平常高出江面3米的巨石,人称之“苗婆岩”。相传古时寨里有一寡妇,其独子驾排下运“三江”,行至加池滩时触岩殒命。年迈的母亲每天都到江边望子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遂化成此岩。三板溪电站水库下闸蓄水,苗婆岩已永藏水底。

    加池村的斜对面有一座山,形势若盛开的莲花,所以称做莲花山。山腰新建的村落是南路村,南路村原坐落江边,电站水库淹没后,便上迁到这里。一座座新木楼宽敞亮堂,内外皆用透明漆或桐油刷过,黄橙橙、金灿灿。清晨,江雾蒸腾,朝阳初照,薄霭中金光闪闪,更兼周边青杉隐约,仿佛神仙境界。

    南路往下一段江面称四里塘。在水库淹没前,这里往下两公里为一长塘,故而得名。四里塘是清水江最长的塘,两边青山相对而立,有矗出云霄之势。江面平滑如镜,水波不兴。乘舟缓行江上,但见两岸青山和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有在天上云间飘渺穿行的幻觉。俯首舟侧,只见江水清澈透底,一两丈深的河底里的鹅卵石清晰可鉴,鱼儿在水中追逐嘻戏,不时泼剌跃出水面,掀起圈圈涟漪。北岸有源于彦洞大山间的拱桥和高桥两溪注入。两溪深处是陡峭峡谷,谷间尚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成群猕猴活跃其间。此外还有石蛙、毒蛇、娃娃鱼等珍稀动物,是颇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森林公园。

    四里塘南岸是岩湾村,也属古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村子里古树参天,青石板道蜿蜒,吊脚木楼坐落有致,一派宁静安祥,是度假休闲的理想地方。四里塘脚北岸是金榜山,过去山脚江边有一座杨公庙,专门祭祀从湖南下游请上来的河神杨五。因为四里塘脚便是文斗凶滩,下放的木排常在这里被打散,造成排工伤亡。庙建了以后,放排的人们到塘脚总要停排到庙里烧几柱香、化几把纸以祈求下滩顺利。1966年,杨公庙被红卫兵拆毁,余下十多块碑刻。诸石碑已被搬上文斗寨。

    过了四里塘,湖面豁然开阔。迎面有一道山梁横亘而列,将湖水往东北方向围了过去。山梁上绿林间掩藏着许多人家,这便是著名的文斗苗寨。文斗是一个看得见历史的村寨。这里高大参天的古树,古朴通幽的青石板路,鳞次栉比的吊脚民居,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青苔斑驳的古石碑,无所不在的歌声,会将远道而来的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世外桃园。文斗被封为“民族百年第一村”,在数以千计的古树中,有一株银杏树最为奇特,树龄逾千年,树高二十来米,胸围9米,树洞里可放一张方桌、容纳八九个人在里面酌饮;数以百计的古碑中,有两块深受专家学者青睐,一块是被专家们封为“中华环保第一碑”的“六禁”碑,另一块是被封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婚姻法”的乾隆婚俗改革碑。文斗还出了三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个是清同治三年(1864)率湘军首先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城的悍将朱洪章,再一个是游居台湾的著名作家姜穆,第三个便是曾经杀虎救姑、至今还健在、九十五岁高龄的“打虎老奶”范二妹。文斗现在已是声名远播,前来旅游观光和学术考察的游客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村人接应不暇。

    沿文斗山梁下行不远,有一湖岔,这里便是曾经演绎文斗人无数悲喜故事的乌斗溪。乌斗溪长近三十里,两岸全是优质杉木,但因溪冲陡窄,砍放在溪里的木材常被猝不及防的山洪冲走,而致成倾家荡产,至今文斗、平鳌等两边村的人仍流传这样的谣谚:“乌斗溪,三十里,杉木岭岭叫人喜。如凡碰它发脾气,不是卖崽就卖妻”。

    乌斗溪口下行两公里,湖面弯拆向东,这里即是彰化,北岸是陡寨,南岸是平寨,过去在陡寨曾设过小乡。在1970年代公路修通之前,这里还曾经是九寨(平秋)物资的水陆中转码头。因处在水库淹没线以下,两个村寨已迁到电站大坝边另立三板溪新村。

    彰化下来约一公里,这里便是三板溪了。三板溪曾是江北岸的一个小渔村,烟户数十。村边有一条从平秋流下来汇入清水江的小溪,村民在溪上架三块石板,三板溪一名便由此而得。三板溪沿溪上到平秋一带盛产金矿,传说从此地走过,回家将草鞋清洗都能得到金子。两百多年来开采不绝,至今仍有人在这里演绎着暴发和破产的故事。

    三板溪下来湖面忽又变得狭窄,两岸青山壁立,就像上海老城区的街道。在这样的“街道”里走约两公里,便是三板溪电站大坝了。在波澜不起在湖区里看大坝不觉得怎么样,然登上坝顶,心灵就会被工程的宏伟所震撼。排名世界第三、净高180米的大坝,将相隔800余米的两边高山连接起来。在大坝上看水库,但见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掩映着两岸青山,飞鸟不时从水面掠过,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弄起圈圈涟漪。大坝北岸山湾里是新建的码头,豪华游船、普通铁壳船、传统小木船在湖湾里进进出出,湖岸上的汽车来来往往,码头上人们上上下下,船笛声、汽车喇叭声、人们的喧闹声终日不停,一派繁忙景象。

    电站大坝址原名白岩塘,因两岸石头皆为白色而名。这个白岩塘,曾经记录有两个动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明代成化年间,上游苗民聚众反叛朝廷,被湖广都督李震率重兵血腥镇压,苗民万余人退至白岩塘据险设寨顽抗,为李震用计夜袭破寨,苗民多数被殄。事后,李震在平鳌寨脚石崖上刻下如下诗句:“万丈深潭挂壁岩,此关高踞实难开。辰蛮不识将军计,疑是天兵天上来”;另一个故事发生还要往前,平鳌寨后银广坡出银盛旺,招引思州宣抚司田宣慰领兵弹压,将所采得银锭尽行扫荡,船载而归。船行至平鳌寨脚时触岩翻沉,田宣慰并整船银均沉入江底。其所带两名爱妾见夫溺水,在唱罢“生来共事田宣慰,死后共在白岩塘。生同生来死同死,随君赴水心也甘”的绝唱后亦跳江自尽。其随行者不甘心,在沉船处崖上用怪异文字记述此事,并预言,有谁能读完此文字,所沉之船即浮出江面。若干年后,有一叫化吃饱无事,在崖下研读此文,读到最后一行,江里有船头露出。此时对岸传来优美动人的歌声,叫化调头一看,只见两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在朝他唱歌。待叫化醒悟欲继续认字时,竟然一字莫识,已露出半截的船复沉入水中。2002年电站大坝掏基时,民工在此处掏得数块重四五十斤的银块。

    三板溪电站大坝下行约一公里,便是著名的三转滩。清水江在此处拐了三个弯,造了个∽型。过去此处落差大,水流急,礁石多,是清水江的著名险滩,有谣:“三转滩,十船下去九船翻”。不过,现在的三转滩已被三板溪电站的子电站卦治电站水库给改造成为塘湾,有形无险。
三转滩下行约二公里,便是八洋河口。源于启蒙镇便晃的洋洞河在此处汇入清水江。建三板溪电站时,八洋是施工队伍的主要生活区,河口沿小河上约一公里是电站大坝的料石场。施工者在开采料石时,将料石山表层土石揭下将此段八洋河河床充填,形成一个巨大场坪。而八洋河水则通过新凿的导流洞西入山洞流入清水江。

    八洋河口正对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里面掩藏有一个百多户人家的甘乌村。甘乌村在清代中期曾经是个人烟稠密的千家寨,很多人通过在清水江上做木材买卖发家致富。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争,这个村寨遭到兵匪洗劫,加上民国丙寅年(1926)的大饥荒,居民或死或逃,存留下来只有很少部分。至今,村寨中还保存有四通八达如网络状的青石板路,改作菜园、果园的宅基随处可见。村里保存有许多石碑,其中有一块刊于民国10年(1921)旨在造林护林的《公议条规》碑,是目前在锦屏发现规定最为具体周到的近代林业生产管理制度。

    甘乌下行约一公里,即是平略镇。平略南面临清水江而居,后面是一片陡山,山间树木茂密。里人视此山为保障,从来无人上去樵采。山顶有一巨石,大如屋,势若下滚,先人担心其下滚坏房伤人,遂铸大铁链将之拴住。石和链尚在。明代后期清水江木材贸易兴起后,平略人即介入其中。然到清雍正时,“三江”的“江规”仍不准“水客”(下游木商)进入平略以上地域,只许本地“山客”购木运至“三江”卖给“水客”。雍正时,一“水客”不顾“江规”,贸然至平略采购木材,结果殒命。乾隆中期,平略渐成买卖“山客”汇聚之地,并形成木材停放埠口和集贸市场。平略重过五月端午节。届时包粽子,制雄黄酒,大门上挂艾草和菖蒲。将艾草、菖蒲和雄黄加水捣碎洒在房前屋后以避牛鬼蛇神,有的还用菖蒲、艾草煮“端午水”用以洗澡。认为洗了“端午澡”,不会生疥疮之类皮肤病。过此节时要赛龙舟,四五只麻雀尾船入江,同时放三五(午)一十五只活鸭入水。水手们划船在江中擒鸭,以擒得多者为荣,亲友们给他披红挂彩。江两岸加油助威声、鞭炮声连天,鸭子在水上扑飞,船儿随鸭穿梭,一片欢腾。

    平略往下两公里的江北岸是高朗村归皎寨,这里龙姓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过小年。届时家家购“年货”、打糍粑、杀鸡。吃“年饭”时全家老少披蓑衣,戴斗笠,身边摆着锄头、镰刀等农具,蹲在地上吃肉喝酒,摆上的蔬菜连根也不掐。据传龙姓先祖三兄弟始在今平秋镇魁胆居住,因事被人追杀,逃至现高岑村破鐤鑵地方,亦为对方发现,对方密谋于大年三十围屋对五兄弟进行剿杀。为逃命,三兄弟遂提前过年,饭后将一鐤鑵打破,各拿一片以作今后相认之信物,随即各奔东西。相传偶里有一支龙姓即为三兄弟之一的后裔。

    归皎下行一公里左右便是南堆村。1980年,村民在南堆村前河塘中炸得一条珍贵的雌性中华鲟鱼,重达206.5公斤,挑到平略街上出售,人们以为是“龙”而不敢买。据说中华鲟鱼雌雄一对,已成鳏夫的雄鱼不知去向。南堆村脚江滨有一处矮崖,其上镌刻明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由湖广都督梁福率军在白岩塘一带血腥镇压李添保率领的藕洞、绞洞等地苗侗起义军的情况,距今已有593年。另外,摩崖石刻下边50米处有处石崖,上刻有清雍正时期贵州巡抚张广泗主持开辟清水江河道情况的文字。村脚还立有刊立于清光绪时期反映南堆和平略两村关于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经过的记事碑。石刻和碑都已搬到水位线以上重新安放了。

    南堆以下是大官滩。清江水在这里弯环跌宕,形成著名的险滩——大官滩。相传古时一大官乘舟上此滩,因水大滩急,人多船重,船上篙手用力支撑,岸上纤夫纤妇纤绳勒肩,手攀足撑,汗珠滴石入江。大官见状,心生恻隐,亦登岸加入拉纤行列,“大官滩”因而得名。现在,“大官滩”也仅存其名了。

    大官滩两岸盛产青石,该石清灰淡雅,条纹清晰,不生苔锈,不风化。石块长大,最长达10多米,是建筑和生产碑刻的上等原料。清乾隆初年即有湖南匠人来村脚江边设场开采料石,加工碑等石制品,此处遂名打岩塘。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下游卦治、王寨、茅坪、坌处、三门塘乃至湖南洪江等古镇建筑所用石料多出于此。传说打岩塘石料曾运修北京圆明园。1979年苏州修周恩来纪念馆,其石碑即采用此石。民国时期,打岩塘石匠能打造出石鸟笼、石算盘等工艺品。至今两岸的大小石材加工厂有二三十家。

    打岩塘下行两公里左右便到了卦治。卦治地处江北,是清水江历史上著名的“三江”之一。这里在清代前期系“生苗”和“熟苗”的分水岭。清水江上游的“苗木”只能下放至此外销。下游的“水客”也只能上行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至康熙时,卦治与下游的王寨、茅坪已成为木材商埠,商贾云集。雍正时,卦治文、龙两姓头人与王寨、茅坪两寨头人一道向省申请得开设木行资格,三寨轮流值年“当江”,主持木材贸易,是并称为“三江”。至光绪时,木材贸易空前繁荣,卦治一派昌盛。一条长约300米,宽3—4米的青石板街贯通全寨,店铺和打铁等手工作坊布列街道两旁,寨内有建筑考究的窨子屋30多幢,房内柱、枋上随处可见当年借宿木客信手敲留的斧印。街道和江边码头之间有两条用青石铺就的阶梯路与之相连,江边专用于拴捆木排的石桩、石眼随处可见。下边卦治电站的建设,卦治整村后靠,这个昔日木商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镇,现只能到文献里去领略其娇姿了。

    卦治对岸是菜园村,村内溪流密布,小桥流水,绿树荫浓,羊肠小道,户数不等的小寨点缀绿林间。清雍正时三江至清江(今剑河)的青石板道从村脚经过,村境段清一色是青石板路面。村脚江边一块长约2米、高约1.5米的天然方块石上,镌有嘉庆二年(1797)下游“水客”和上游“山客”划分“势力范围”的《奕世永遵》文:“三帮协同主家公议,此处界牌:以上永为山贩停泊木植,下河买客不得停牌。谨为永遵,不得紊占”。下游卦治电站建成蓄水,该石刻,因未作抢救,惜已永沉水底。菜园是锦屏县林业重点村。1958年,卦治公社组织卦治、菜园两个大队的劳力在菜园村的岑东坡一带连片造林3000多亩,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社办集体林场。1980~1985年,菜园林场先后3次被省、州人民政府授予先进林场称号,成为锦屏县集体林场的一面旗帜。菜园沿江上下两公里,湖面宽阔弯少,岸上杉林亭亭,近年已成为了县里的龙舟赛场和训练基地。每到端午节,县里都要在这里组织举办大型龙舟赛,沿江各乡镇组织的龙舟队齐集湖上进行技竞,水上龙舟竞赛,两岸观者如潮,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响爆江谷。

    卦治电站大坝下行约两公里便到了锦屏县城。县城处在青山绿水之间。清水江和小江,如一对天真无邪的少女,穿高山越平坝,一路吟咏苗腔侗调,来到这里深情相聚。而亮江则像一个调皮的女孩,从南面小跑而来,但在距离清水江200米时,忽然笑着扭头跑开。清水江、小江、亮江将整个县城规划为王寨、赤溪坪、排洞、平金4个大小不等、布落有致的板块,然后再由清江大桥、小江口大桥、赤溪坪风雨桥、红星桥将四地六岸联成一体,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王寨扼据小江与清水江交汇之口,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利于停泊船筏。明代中期,王寨尚是仅有十几户人家的江畔小村,森林莽莽,虎豹出没。明代中后期,在江淮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下,以今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区木材贸易悄然兴起。下游汉族木商深入县境内茅坪、亮江、王寨、卦治等沿江村寨采集杉等优质木材,通过清水江放运江淮。到清代前期,前来购木的商人数量增加,诸寨人于是开设伙店接住买卖木商,以图其“牙口”。诸寨为图利益,互相间进行竞争。在竞争中,王寨因占地利而渐居诸寨之上,成为木商往来辐辏之区。清康熙十一年(1671)黎平府在此设汛。雍正七年(1729)贵州巡抚张广泗为筹集开辟今剑河等“新疆”的饷银,在王寨、茅坪、卦治三寨设立江铺专营木材贸易,俗称“当江”,三寨由是称为“三江”。在王寨设总木市,总管“三江”木政。因开行当江有利可图,下游天柱所属的清浪、坌处、三门塘三寨亦欲效上游王寨等三寨开设木行以图河利,遭到既专其利的上游三寨的强烈反对和极力阻止,由是引发了一场持续两百多年、惊动贵州、湖南、江西、安徽、陕西、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巡抚,最后由皇帝御批才解决的“争江案”。因地理区位日趋重要,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至清代后期,王寨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民国3年(1914)锦屏县恢复以后,县城遂由铜鼓迁移至此。

    根据湖南五凌公司关于清水江梯级滚动开发的规划,位于锦屏下游40公里处的天柱水电站建成后,其水库回水将使锦屏县城河段形成湖面。鉴此,锦屏县政府将县城发展重新定位为侗族特色的生态江滨园林县城,赤溪坪风雨桥南端的侗族鼓楼和从现风雨桥南端跨清水江的特大形风雨桥已动工建设,清水江、小江沿岸的防洪堤坝亦开始修筑,横跨排洞和回龙山脚之间的清江三桥即将上马建设。随着下游天柱电站建成蓄水,县城河段将形成碧波荡漾、掩映两岸逶迤青山的平湖,更加上横跨湖面的风雨桥翘角鳞鳞,鼓楼高矗云端,两岸堤上的绿杨垂柳。锦屏县城,江水如兰,风景如画。

    跨越小江的风雨桥是全国第二长风雨桥。它使两岸交通往来带来莫大的便利的同时,更为锦屏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外来宾朋景仰的名胜。立于桥上,目览青山滴翠,静听江水潺潺,感觉徐徐清风,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至夜,华灯齐放,霓虹闪烁,上下两座彩桥交相辉映,灿烂夺目,如入神仙境地。建成以来,桥上已成了赛歌场,每至农历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等锦屏苗侗族传统节日,桥上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通宵达旦,歌声不绝。

    县城东北角有座古建筑,俗称飞山庙。其实它是由飞山庙和文昌阁组成的建筑群。飞山庙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为纪念侗族始祖威远侯、飞山公杨再思而建。飞山阁高近25米,是贵州省最高的木质古建筑。它矗立清水江北渚,如一株枝繁叶茂的千年巨杉,又像一只刚从清水江边浴罢振翅欲飞向九霄的雄鹰。飞山阁临江一面书有一副对联将其形象作这样概括:“俯视波涛遥忆长江归碧海,仰观云汉直凝高阁上青霄”。文昌阁是侗族鼓楼在清水江地区的异化,是侗族文化与清水江木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县城东北里许江北岸有回龙山,它背依苍莽连绵杉山,面临滔滔奔流清水江。其间古木森森,曲径回环,景色优美,是休闲思考的绝佳地方。过去建有步云寺,是黎平府东北路一带最为著名的刹院。1980年代中期以后,县政府在其上修建烈士陵园。至今,回龙山已成县城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之所。

    沿着波涛汹涌的醉龙滩下行约两公里,便是亮江村,亮江在此汇入清水江。在清代前期,这里曾是锦屏地区最大的木材贸易集市,买卖木商菌集,兴旺时有800多户。传清康熙时期,一场大水将市场冲卷殆尽,木商是散往上游王寨和下游茅坪,以后亮江集市逐渐被下游茅坪木行取代,人户日稀。现寨脚边大片良田即为旧日寨址。

    亮江口下行约三公里即是茅坪,这是清水江流域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木商文化古镇。茅坪古镇依山傍水,街道绵延近两公里,中、上截大多系传统青瓦杉木建筑,其间点缀有十来幢清代保留下来的徽派建筑窨子屋;下截的现代建筑则相对较多。过去,在未通公路时,一条长500多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东西蜿蜒贯穿,中间一段稍宽兼作街道。两侧布列木行、屠宰、洗染、豆腐、打铁等作坊和酒肆以及日杂货店等近百家。入夜,沿街灯火通明。村民居住的多数为单栋式两层木房,临江一面为三层或假三层吊脚木楼。公共建筑曾有湖南会馆、德山宾馆、福建会馆、杨公庙、龙氏宗祠、廻龙庵等。1953年贵州森工分局在茅坪设贮木场,1960年州属清水江木材水运局设于此。1980年代,这里曾是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至今,高墙围护的窨子屋、青石板街巷、用青石料砌成的宅基坎、五面镶青石板的古井都完好保存。窨子屋的柱子上,尚留存有木商居住时随手敲下的斧印痕迹。茅坪是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的故里。其故居1985年贵州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锦屏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茅坪下行近两公里便是锦屏县清水江的出境处阳溪村。2004年,贵州省考古工作队在村前公路上边砖瓦窑处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挖掘出大批较有价值的石制砍砸器、刮削器等史前时代文物。阳溪村中有一座由两块长近两丈的青石条并成的石板桥,传说此桥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所建。阳溪村是辛亥革命志士龙昭灵的故里。龙昭灵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领导贵州辛亥革命,获国民政府授予“嘉禾奖”。

    离开阳溪后,清水江带着对杉乡锦屏的无限眷恋,浩浩荡荡地向天柱县境流去。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