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锦屏风光

锦屏风光

关键词:锦屏风光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锦屏县人民政府网站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jpzf.gov.cn
  • 感谢 gzjp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64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青山界风光

 

青山界位于锦屏、剑河、黎平三县交界处,主峰龙干山海拔1334.7米,山顶地势平缓,矮丘列布,如同天神刻意布下的巨大覆锅阵。覆锅阵绵延数十里,山丘上树木不长,牧草繁茂,是天然的牧场,草场计有五万多亩,一派空中草原景色。站在山顶,天远云低,山风冽冽,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只见四周千山朝拱,万壑辐射,云雾在山腰自由飘动舒卷。一年一度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会场即在山顶,这是锦屏、剑河、黎平三县数万名青年男女的相聚之地。在春季,暖风吹拂,云霭弥漫,映山红开遍了山山岭岭,此时的青山界像一幅巨大的花毯铺展在天地间。在秋天,青山界蜿蜒起伏的丘陵覆盖着一望无际的牧草,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五色纷披,绚丽迷人。随着青山界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项目的启动,青山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山丘陵牧场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草原壮美景观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现。若能有几座蒙古包式的休闲山庄,塞北的草原情调在这里将得到很好的演绎。

除天然草原奇观,青山界上的景点还主要有“九十九眼塘”和古战场。青山界九十九眼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山腰有一户人家,生一位姑娘。她貌若天仙,尤擅唱歌,附近村寨没有对手。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但按“姑舅表婚”古礼,自小就为母舅家订了亲。然女儿长大后并不听从父母的安排,不愿嫁给比她长十多岁的憨表哥,决心要通过唱歌自己找心上人。有一次,界上赶歌会,女儿在歌会中结识一个外地来的后生,他英俊萧洒,也善唱歌,他俩在歌会上唱了个平手,并且相互心仪。不久,后生派人来提亲。舅家势大,父母不敢得罪,于是要后生去问母舅家。母舅大怒,便开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苛刻条件:除非你俩在十天之内在青山界上开出一百口水塘,让他家的山腰的干塝田都得到灌溉。听了母舅的话,他俩的心就像六月一下子变成了隆冬,于是跑上青山界顶歌坪上对天唱歌,诉说命运的悲苦和老天的无情。一会儿对唱,一会儿合唱。一首接一首,忘记了白天和晚上。唱到了第九天晚上,终于感动了天神,忽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出现在他俩面前,说:“孩子,你们别伤心,我来帮助你们。”说着,老者便动起手来。只见他挽起裤脚,撸起衣袖,手挖脚刨口吹,不一会,一口一亩见方的塘子就开成了。老者干了半夜,挥汗如雨。他二人见老者太累,劝他坐下来歇息,抽袋烟。老者抽完烟,准备继续干。这时,只听远处山下传来鸡叫声,老者抬头看天色,说:“孩子,我走了。你们要保重。”说完双脚一腾空便不见了。老者走后,他二人数老者开出的水塘,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眼,离母舅家一百眼的数还差一眼。二人心想,既然满足不了舅家的条件,看来这世难以成双配对。于是决定一同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结成夫妻。他俩来到半山腰培陇的一处绝崖上,唱罢:“今生不能成双对,来世定要做夫妻”后,双双跳崖而亡。不久,崖上便出现了一对人形岩,人们称之“夫妻岩”或“相思岩”。

九十九眼塘中,较大的有培陇大塘、七星塘、细地界塘、培育大塘,其中以培陇大塘最大,连绵在几座山间,湖面波光粼粼,望不到边际。七星塘也称七心塘,湖间有七座小山丘,远望像是七朵睡莲。传说从前山间一户人家有七兄弟,他们不听父母和四邻劝告,专做伤天害理之事,人们奈何不得。最后触怒天神,一天,狂风暴雨,七兄弟被天神淹死在此塘中,不久塘中就出现了七座小山丘。根据形状特点,有人将诸塘命名为“鱼龙争艳池”、“青龟驾雾池”、“金猫捕鼠池”、“日映海马池”、“仙人下棋池”、“芳草吐艳池”等,一池一景,一天多变。每当落霞耀目,晚风摇枝,夕阳天尽,景点浑然一体,相映生辉,把天际和青山界染成五光十色的绚丽世界,让人有种若梦似幻的感觉,让人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青山界还曾经是惨烈的战场。清同治年间,台拱张秀眉领的苗族造反军队东向进攻黎平府属各地。苗军从剑河南加沿古驿道翻过青山界直插黎平。在黎平府的安排下,清水江三营团练武装遂在青山界上设防阻击。为能顺利通过青山界,张秀眉的部将文三党(剑河小广人)采用火攻,派人四下放火,将青山界上的原始森林悉数烧毁,三营的防御设施也多遭破坏。火攻之后,文三党率部上山,但却遭到三营武装的顽强抵抗,最后文三党在界上被裕和武手杨四斗杀。至今仍流传有《文三党战死青山界》等许多动人的故事。


青山界上还存有多处古代人生活的遗址,有墙垣、有荒田、有石桌凳、有石案板等。明朝时期,四周人民不满官府苛税,集体跑到界上畲土为田,过着自由生活。

2005年,青山界上已修通了公路。从河口乡裕和村沿公路盘山而上,西行二十余公路,便到固本乡境内,再沿山而下落到固本乡政府驻地。

 

 

亮 江 风 光

 

就象一位雍容华贵的千金小姐,从南面的黎平县信步而来,在绞边寨进入锦屏县新化乡境。在进入新化乡境处北岸,巍然屹立有一道崖壁,高近百米,宽三四百米。岞崿险峻,色彩斑斓。崖壁顶端古松苍茏,倒映在崖底碧潭中,形成一幅巨大的天然国画。崖壁半处,有一石洞,洞口藤萝遮掩,如一幅翠帘。洞口有几根如碗粗的横伸树枝,每天晨日露脸或夕阳烧天时,常见一群野鸬鹚栖息其上,或展翅而鸣,或梳理毛羽,最是耐人观赏。因此缘故,当地称之鸬鹚架。鸬鹚潭方圆数亩,幽静而柔和。泛舟潭间,水动生涟猗,崖影起皱纹,此时人会滋生一种置生界外的感觉。

鸬鹚架对面有一群石灰岩山,远处看极象五头狮子。一对狮子夫妇带三头小狮,两只大狮一前一后,三只小狮或坐或俯或立活跃其间。前面雄狮临江昂首,神态威勇,后面雌狮则俯身垂视江波,表情温柔。其形象生动逼真,久视而欲动。《黎平府志》曾载:“新化司南八里岩寨石山相连者五上耸青臂,下临深渊,翘首昂立,其状如狮”。狮子山下行里许,南岸耸列一排山峰,形如古代笔架,故称之笔架山。仲春时节,满山杜鹃花盛开,此山犹如一座花山,故又有“花山”之称。笔架山以下,眼界变得开阔起来,河水转向西面在一派田畴中间温顺地蜿蜒,两不时还点布几轮不紧不慢地在转动的水车。行约一公里,到新化所村西端纳鸬鹚江后折身向北。

新化所是亮江进行锦屏县境后的第一个较大的炊烟聚落。它坐落在一条如游龙般的山梁上,绵延起伏三四里,有人户千余,房舍鳞次栉比。前后左右皆为千顷良田,是锦屏县最大的坝区和鱼米油菜瓜果之乡,可以说“新化熟,锦屏足”。每当秋熟之时,新化所仿佛就是金色稻海间的一座小岛,亮江则是飘在稻海间的一根绿色玉带,黄绿两色对比鲜明。站在新化所之高处,望着满坝金色,迎着拂来和,闻品阵阵稻谷和水果清香,甚是心旷神怡。

新化所曾经是锦屏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在明代洪武时期,朝廷即在这里设守御千户所,驻扎屯军,以防备这一带的少数民族。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析思州田家而设八府,其中有一府即设在此处,称新化府,管辖今锦屏及剑河东部一带地区。在新化所,曾经有神农阁、化成书院、水口寺、西华庵、二郎庙、关帝庙等古建筑,然历经沧桑,至今大多已杳无踪迹,人们只能从保存下来的遗迹中领略到当年设府置所的情景。村内有马坟、八孔岩石林、钓鱼台、猫鼻子、东门“松梢挂月”、南门“遍地黄金”、西门“磨亮石”、北门“乌牛伏地”等点,有的颇有开发价值。

新化所至今仍保存有两样据说源起明初军屯时代、颇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习俗,一是舞狮,二是玩水龙。新化所舞狮技艺甚是精熟,最擅长高台舞,用四方桌迭成十来层、高过十米的台子,舞狮者在台顶和台中玩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令观者提心吊胆。玩水龙源于古时祈雨。先是舞龙者在长老的带领下到江边举行祈雨仪式,虔请龙神降雨,而后一路舞耍而来,在寨内各街巷狂舞,四旁观者则纷纷向龙泼水,以示神雨降临,之后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化所西面里许为新化司村,这里历史比新化所还早,在元代即设有长官司,土司衙门在清咸丰年间为台江张秀眉部队付之一炬,至今仅存遗址。与新化司一坝之隔有一座山垴,古树葱茏,林间掩藏一个村子——新化寨。村内溪流纵横,大小桥梁二十余座;村西边一公里处公路南坡上有“仙人写字”岩。此处有一片参差不齐、奇形怪状的石笋,其中有三尊较大的石笋上刻有汉字。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只有 “张开国”、“王云”、“李坦”等字还依稀可辩,村人称之“天书”。新化寨原为新化长官司属寨,至今仍较完整地保存着本地苗侗族村落与军事屯堡相结合的村寨建筑风格:被踩得发亮的石板路,窄长的巷道,厚实剥落的土墙,密聚而有致的房舍,风化模糊的石碑……。 

新化寨往西即进入春雷林场。春雷林场创办于1970年代中期,是锦屏县最大的乡村集体林场,面积一万余亩,至今均已成材。1986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曾专和到这里视察。登上设在林场内最高点的瞭望塔,目光所及之内,千山百壑一派翠绿,脚下不时传来阵阵杉涛,人的心情也会随着涛声起伏澎湃。

离开新化所,沿亮江穿田坝北行约三四里,便是欧阳村。此村在明初也设有长官司。在当时,长官司是管理少数民族的基层行政机构,而千户所则是防御少数民族的军事机构,两者长期互相矛盾隔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阳长官司与对面的新化所就颇为不和。新化所东端为龙首,新化人在此建一座门楼,上悬挂有两只灯笼,如一对眼睛时时监视着欧阳。欧阳人于是将村落布局重新规划,在村里开辟三条东西走向的笔直街道,犹如三支利箭指向新化所,后来新化所东门的灯笼有一只不亮,欧阳人则说是被他们给射瞎的。欧阳村内的三条笔直街道至今依然保存。

欧阳以下,亮江曲折而行,约六七里便是映寨。映寨是锦屏县著名的瓜果蔬菜村,春天,整个田坝皆为地膜所覆,雪白一片,山上桃树、李树、梨树竞相开花,整个村寨境内成了一座大花园;夏秋之交,瓜果成熟,村里村外,一派香甜。村边公路桥头,日夜聚集成群瓜果商在等待鲜货。村前江心有一片长三四百米,宽五六十米的绿洲,洲上绿草成茵,夏秋是休闲避署的好地方。

映寨下行五六里,亮江在此处拐了个弯,弯拐里是敦寨镇雷屯村。雷屯村人多地少,但人特别勤奋,一年四时皆有蔬菜水果出售,人民因而脱贫致富,近年被评为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成为亮江沿线的一颗明珠。村间有一座始修于清代中期、至今保存很完好的朱氏宗祠,给这个江滨瓜果小村添增了几分古色古香。

雷屯往下,亮江呈“∽”弯曲,三合村的看寨、江口屯、架寨三个小村便有致地布落在“∽”里。看寨地形似一头卧狮,注视着日夜流淌的亮江水,似乎在想从中悟出什么道理。雷屯与看寨交界的狮子垴有口溶洞,洞内天生一石,恰如菩萨端坐莲台,五官俱全,惟妙惟肖,招引远近香客络绎不绝;在江口屯有一条山溪汇入。沿着此溪西行约四公里有个罗丹村,村里田坝头有个溶洞,名诸葛洞,系传说诸葛孔明当年南征孟获时曾小住于此。洞分两岔,至今无人能探明其中究竟。洞口有两通石刻,是南宋景定二年(1261),靖州知府张开国在镇压了此一带少数民族反叛之后刻下的“戒谕”文字。架寨对岸的高寨村,有一对天造地化的男女情物,村内一座民房大门口屹立着一尊石笋,状若男性阳器,高米许,径约八十厘米,阳刚有力。阳物处北行里许公路边,有一座高约四米的石壁,壁间竖裂一罅,似洞非洞,周边藤草半遮,宛若女性之阴物。阴阳两物,隔着一汪田坝遥遥相对,给人产生无限想像。

架寨以下即是著名的亮司万亩大田坝,亮江沿着大坝东南边缘缓缓而行,绕成半个圈。挺立的岸树,悠然自得转动的水车,载三五只鸬鹚的鱼船,觅食的鸭群,泡澡的水牛,水边嘻戏的孩童,组合成此段亮江的特有图景。清代亮司大文人龙绍讷有诗相赞:“领略终朝放短蓬,一江风月入怀空。恼人秋树无情碧,媚我春花着力红。鸥影浮沉波上下,渔歌酬唱岸西东。冬来寂寞繁华了,戴雪何人作钓翁”。江东岸巍然屹立有一座高出江面近百米的石垴,远远望去就如同一头傲然注视大坝的狮子,故称狮子垴。登临垴上,亮司大坝田园景观尽收眸底。开阔坦荡的田坝,端坐于田坝中央炊烟袅袅的亮司寨,如带萦环的亮江,远处起伏的群山……。春忙秋黄之际,此处是摄影师拍摄田园风光的最妙地方。

亮司是锦屏县最大的村寨,有人户近千,有“黔东第一苗寨”之称。亮寨之名传说系诸葛亮曾住过而得,而亮江又因亮寨而得名。元代在此设长官司,一直延续到清末,朝廷颁发的土司官铜印至今仍在。亮司寨内人烟稠密,然规划布局堪称得体,房舍、街巷、亭榭、水沟、池塘无不处之所当,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亮司寨内曾有很多古迹,横跨亮江的万元桥、亮江沿线最大的书院二樟堂、绳痕寸许的古井、矗立于东门的钟鼓楼、规模宏大的龙氏宗祠,诸古迹有的仅存记忆,有的却顽强的存在至今。寨边有一株桂花树,胸围合抱,树龄三四百年,枝繁叶茂,如一把张开的巨伞。每年花开二度,半黄半白,故称“金银桂”。七八月花盛开时,在数里之外能闻其香。此树下曾是龙绍讷等文人最惬意的抒情场所,每当谷黄鲤肥时,常把酒于树下,作对吟诗,自以为乐。

亮司西面约四公里是龙池。此一带矮丘连绵起伏,过去全为油茶林所据,所产茶油占锦屏县一半以上,是有“油湖”之美称。因油树老化,1990年代中期,县里将之改造成果场,现已成为黔东南州内最大的水果基地,以金秋梨和椪柑为主,每年各产数百万公斤。前些年已将油路修过场间。春天,花开遍野,蜂蝶欢游。秋梨冬桔,果实累累。春华秋实,果场业已形成特殊的风景,人乐游赏。

亮司北行三四里,西岸是滨江小村笋屯。此段江水特别清澈,房舍、古树纷纷倒映江中,形成一幅“鱼儿缘树鸟入水”的景色。东岸是敦寨和培寨。敦寨是锦屏县经济重镇敦寨镇的治地,1972年,县里在此建水泥厂时,曾挖出一把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斧,由此可知锦屏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息。敦寨西南边有一汪深潭,广约百亩,北边是一面悬壁,西面是一坝良田,这里是摄影师拍照和画家写生的绝佳地方。亮江以前曾在敦寨村内拐两道弯,即绕过水泥厂后,又东向弯过今中学门前再折向北。传说当年邓子龙路过此,见之不顺眼,遂命人截弯为直,形成今状。

敦寨东面一道大山脉被称为“黔东一道绿色屏障”——蚂蝗山,山的那一边即是湖南省境。蚂蝗山主峰海拔1082米。这是锦屏县保存面积最大、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其间,榉、楠、梓等各色古木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荫,虬枝曲屈,盘根错节,大血藤、节骨茶、铁灯台等名贵药材,杨梅、猕猴桃、核桃等野果树应有尽有,锦屏县境内现存的动物在其间多能见到。2007年春,加拿大专家来曾专程前来考察。

过敦寨之后,亮江这位小姐好像忽然想起要赶时间去下边与清水江大姐约会似的,小跑起来,跌跌宕宕,穿过峡谷,越过森林,形成一串串怪石嶙峋的急滩,这种状况持续到下游与清水江汇合处。正因为这位小姐的急跑,给人们遗下了取之不尽的水能资源。现在,敦寨以下的亮江河段已修建起了吊荡、三磴坎、八河、半江、大同、平金六座中小水电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锦屏县的用电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县域经济。

亮江通过两岸青山夹拥的三磴坎电站水库,来到铜鼓镇的江口村,又邀约上从东面流来的花桥河。花桥河是锦屏境内唯一东水西流的河流。溯河东上,行约四五里便是锦屏又一产粮大坝花桥大坝。此坝长五公里,宽一公里。大坝的北缘便是湘西黔东的历史古城铜鼓。

铜鼓为一台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黔楚咽喉。原名“虎头寨”,也叫“飞山寨”。北宋崇宁二年(1103),朝廷在设寨驻军,元时“飞山洞酋恃险据寨”。明洪武三十年(1397),今锦屏婆洞林宽率众反叛朝廷,朱元璋派其子楚王朱桢率军前来镇压,并以此地“南界黎平,西界融柳,用以备我楚之南藩,拊有苗之背而扼其吭。万一有警,烽火通于渠阳,而辰、沅宝、武之赤子实嘉赖之。是渠阳之有铜,犹身之有荣卫”,亲定于此设卫指挥司。以后至清末,铜鼓一直是锦屏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清雍正时期设的锦屏县即治于此。清咸丰、同治年间,广西太平天国和台江张秀眉部队先后攻据这里,民舍和古建筑大多被毁,铜鼓于是衰落,民国3年(1914)锦屏县复设时,县城不得不迁至今地。至今,铜鼓城内还存在有明代古城墙、城门、楚王妃子墓等遗址,西边的金家洞深数里,洞内景象万千。

江口往下,沿着八河电站水库,泛着轻舟,欣赏两岸翠色欲滴树木,不时可与两岸垂钓者搭讪,行二十余里便到电站大坝。大坝高三十来米,长百米有奇。站在坝顶,俯瞰坝脚,只见一股巨大水龙从泻洪口奔腾而出,横泻数十米,发出震耳欲聋、令人恐惧的轰隆声,浅的水雾充满整个河谷。

在大同乡八河村,亮江又纳接南面而来的钟灵河。沿此此上行二十来公路便到著名的旅游景点隆里古城。此处往下,先后经过稳江、大同、银洞、平金等村寨和半江、大同、平金三电站水库,约二十来里,便到入清水江之口。在接近江口之处,1980年代中期,有人在此江段淘时时,从河床下掘出春秋时期遗下的青铜剑等武器,可见亮江很早时期便与中原地区有所往来。

 

九寨风光

 

九寨,是锦屏县北部地区的九个古老村寨,大部分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梁上,属北部侗族。最初时期的九寨系指今三江镇的王寨、小江和平秋镇的魁胆、平秋、石引、高坝、皮所及彦洞乡的黄门、瑶白。民国3年(1914)锦屏县城从铜鼓迁到王寨后,王寨遂从传统九寨范围脱离出来,而原本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的彦洞遂就近加入九寨行列。

从县城出发,溯着小江北岸的公路西行,但见左边的小江滩多塘少,蜿蜒跌宕,水流有声。近年来,县境内三大河流因修建水电站而成江湖塘,在此河段尚能看到河流的真实面貌。行约五六公里,来到一处电站,只见河对面一派悬崖峭壁,树木不长,一条如蛇一样的路在壁间小心穿行。这里曾是异常险峻的要道,九寨到王寨赶场挑担的人常在此处遇鬼而坠落下面的深潭。为镇鬼邪,有人遂在壁上镌刻斗大的“阿弥陀佛”,字今尚在。据说潭边有一洞口可通十里外的清水江。清水江涨洪水,此潭水即变黄,有好奇者曾将鸭子驱入洞中,几天后在清江河边钻出。

再行一公里,便是皇封村。一桥南北飞架,倒映在碧绿的江面上,恰如彩虹卧波。皇封住在河边,因食足衣丰,高坡上的人遂羡慕地称之为“皇帝赐封之地”。皇封对岸有一突伸向河塘十来米的拳头状岩台,村称之仙人钓鱼岩。岩台临河兀立,台上一株合抱巨松傲然屹立。松下有一水池,一年四时不枯不溢。这里是垂钓怡心的绝佳地方。靠松而坐,守钓品茗,其味无穷。

皇封溯江而上约四五公里,便是九寨的第二寨小江。小江最初指江南岸的瓮寨,现已藩衍成七八个小寨,如山间蘑菇罗列在小江两岸。清晨或傍晚,两岸炊烟袅袅,在群鸟的欢唱中,随着斜阳,飘舞并消失向两山树林间。偶尔间,还会遇见江湾里一叶雀尾小船,载着一位弄网人在撒播着希望。

从皇封沿尖刀形山岭南侧公路西上,在青翠在杉林间曲盘,愈上愈感觉在像在云栈上行游,雾朵在公路脚下的山腰间徜徉。坡头是个好景点,此处观日出,别是一番景致。夏秋晴晨,只见一壑银波,在晨阳下无声地汹涌澎湃,与飘移在两边高山上淡淡的青岚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此时,依松而坐,慢慢欣赏这雾卷云舒,人生的各种烦恼和不快定会离你远遁,余下的是一片轻松与快怡。

皇封坡头再往上,行数公里便来到魁胆水库,从小公路进去两公里便是魁胆村。这里地处山间盆坝,东和南面有高山作靠,北面有突兀而立的小山如狮象护守,一条小溪自南而北穿过村寨从两山间流出。寨头和寨脚均有水流落差而形成的多级瀑布,春夏水发,水石相搏,声若闷雷,颇为壮观。村寨四个出口均蓄有古风水林木,高大参天。魁胆是传统九寨的第三寨。过去,这里盛行六月尝新节跳芦笙和白天玩山恋爱习俗。每逢尝新节,家家备酒菜,邀亲约友前来畅饮。男女青年着盛装(女子身着银饰)到村边周家坡上跳芦笙舞。现有女孩子的人家都保留有一整套银饰。逢重大喜庆要唱大歌,魁胆大歌内容高深,形式庄严典雅,在北部侗族地区最为著名。近年,村民集资在村脚锁口处重建了一座风雨桥,成为九寨北侗地区的一处胜迹。这里的糊米油茶特别香,是待客的佳品。一家煮油茶,半边寨子闻到香味。

19601980年代,魁胆曾是贵州省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村民王佑求率领22人在拉西坡创办了贵州省第一个大队集体林场。是年,全村共整土造林867亩,抚育幼林1770亩,售交国家木材847立方米,在幼林间种杂粮收获2万多公斤,被评为贵州省林业生产模范单位。1965年,贵州省省长李立亲自到魁胆蹲点总结造林经验,省话剧团演员还深入到魁胆体验生活一个多月。19651212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以《高原林海红旗飘》为题详细报道魁胆造林事迹,并配发社论号召向魁胆学习。中共锦屏县委号召全县“学、赶、超魁胆”。场长王佑求和老林农王田乐、王光谋、王必选、龙延厚、王时标、王时焕、王清福、王先朵、王清禄被称为“十大杉木王”。是年“国庆”,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必柱应邀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1979年,王佑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赴北京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华国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魁胆寨西行约两公里的便大寨,公路边小山垴上立有一座六角亭子,这即是人们里为纪念王佑求而修建的杉王亭。亭里有石碑,详细记述王佑求的先进事迹。

便大西行五六里是桥问村,村脚有一片茂密的古树林,林间隐藏有一座纪念杨再思的飞山庙,已有近两百年历史。据说很灵验,故香火历来很旺。桥问往西上坡行约一公里与科秋村交界的十二盘一带,盛产黄金,《黎平府志》有载:“平秋之金,可救黎平之穷”。1970年代中期,贵州省地质队组织力量在此勘探开采。2000年前后,十二盘、金厂溪一带淘金炽盛,矿区形成市场,人多时数千。此外,平秋还盛出陶瓷高岭土,有待开发。

十二盘往前走约两公里,便是平秋村了。平秋坐落高山顶上,矮丘起伏,地势开阔,几条狭长田坝相互连接,房舍散布在田坝周边。平秋是九寨的核心寨,平秋,侗语称“oc siuc”。传说过去九寨盛行吃牯脏,每年轮流一寨当东,邀请九寨范围内各大小村寨头人聚会。吃牯脏之前,作东村寨得以牛腿肉作信帖派人送到各个大寨邀约。然有一年,从上面送下来的牛腿到平秋大坪后,则分销完毕,只有将芦笙作信物传下来。故魁胆以下三寨过去不吃牯脏,只跳芦笙舞;另一传说是村东有一片烂泥田,以前为一水塘,深不可测,中有犀牛,常出来寻牛打斗。有一次将上面护送下来的牛王斗引入塘中消失。侗语称“消失”为“siuc”,与“秋”同音,此地遂称为平秋。

吃牯脏是平秋等上九寨一年最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是在秋的重阳节前后举行。届时,千客毕会,满寨一派沸腾,勿论主客,皆着盛装,尤其女孩子,无不银光闪烁,动步铮铮。斗牛是吃牯脏活动的主要内容,斗牛活动持续三天,参加打斗的水牯数以百计。最后,凡参加打斗的水牯牛均予宰杀,以其心脏敬天答地,祭祀祖先。因要宰杀大批耕牛,民国以后,吃牯脏活动被政府禁止。

平秋盛行有“安瓦”活动。“安瓦”是牯脏节的简化,主要活动是娱乐性斗牛。届时也是群客齐集,百牛争霸,一派欢腾。近年来,“安瓦”节活动举办日益隆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成为北部侗族地区观光旅游的精品景点。此外,平秋在清代中期曾建有一座玉泉寺,传说是杭州玉泉寺的分支,很是灵验。平秋的子寨富库从民国至今一直生产神香,是该村的支柱产业,畅销周边数县。

平秋村西行约五里,是九寨第五寨石引村。石引是一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寨子,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建起砖瓦房,颇有点城镇味道。石引的侗布和生漆最是有名,畅销远近,供不应求。

石引现仍较好地保存有九寨地区古老婚恋习俗。男女青年通过行歌坐月等形式自由恋爱,婚礼需经问话、过篮子、过财礼、卡舅公、唱花歌、迎亲等程序和仪式。唱“花歌”是石引的最大民俗特色。婚前,女子要邀请自己的“花园”男友到家中来唱“花歌”,告诉对方“我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形式极为庄重。届时,男友组歌队到女方,女方歌队则在村头、楼下、大门口重重设卡,需男队以歌叩开。进屋、让座、敬茶敬酒无不以歌代语,以歌行礼。花歌之内容有嫁娶的来历和规矩,有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和祝福,有抒发自己不能得到心上人的惆怅,常常唱几天几夜。石引在清朝后期出了一个武将陆开德,追随文斗朱洪章在南京等地镇压太平天国,因功获副将职衔。

石引至今仍盛行七月半“跳桃园”习俗。农历七月初十至十四,男女青年晚上三五结群聚集“跳桃园”。“跳桃园”主要是到“阴间”去与那里的歌手赛歌。届时,先是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请“仙姑”附身,“得师”后,坐在凳子上的跳者便双脚弹跳“上路”。一路上,歌声不断,不时说出沿途见闻。即便平时不谙唱歌者,此时也无不歌声朗朗,谈笑风生。四旁听者也可互动,以歌对答,整个村寨歌声此伏彼起,至鸡鸣方休。然跳者所唱的歌多深奥,听者多难领会和对答。

石引向西走四五公里,便是九寨的第六寨黄门村。黄门地域宽广,南面临靠清水江。在临靠三板溪水库的归老溪一带,至今尚存有一片原始残次阔叶林,生活着几群猕猴,是等待旅游开发的处女地。村的北面是一片梯田,大小长短不一的田块绵延数里。春插之际,从上边望去,如一条翻身亮肚的巨大鲤鱼,波光闪耀;秋收将临,则象是一条满身金黄的巨龙。黄门至今仍保留有北侗地区木楼建筑的传统技艺,尤其是房架组装结束举行上梁仪式时,掌墨师脚著新布鞋,手持弯尺,口念上梁词,攀缘而上。攀至十多米高的顶部,便在无任何防护情况下在瓜柱顶端和诸横梁上大步跨行,如履平地,令下边观者胆战心惊。

黄门再西行五六公里便是锦屏至彦洞公路的终点彦洞。彦洞是九寨地区历史最早的村寨之一,在明清两代均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传说中林验洞长官司最初设在这里,后因时长官未能处理好与周边侗族村寨的关系,才移至今钟灵村。民国初年,中林验洞长官司废除、王寨所为锦屏县城后,彦洞才参入九寨行列。彦洞四周古树屏列,是九寨中环境保护最好的一个村。至今,这里仍较多地保持有最为纯朴古老的北侗民俗,斗牛娱乐以宗孟获之风,行歌坐月以达男女婚姻,苡仁酒、香油茶以待宾客,尝新节、小年是其最隆重节日。小年又称侗年,每年农历十至十一月,寨内各姓氏按照各自习惯过此节。届时,打糍粑、煮油茶、杀猪、打扫卫生、邀请客亲、斗牛斗鸟,热闹非常,其乐融融。

彦洞寨脚石拱桥是锦屏地区建筑较早的石拱桥,其造型和建筑工艺都颇有特色。寨边仍保存有两块著名石碑,一块是御苗碑,一块是婚俗改革碑。御苗碑详细记述清咸丰同治年间,以彦洞为核心的九寨地区组织抵御台江张秀眉率领的苗族军队进攻的情况,是研究此段历史的重要史料;婚俗改革碑刊载有清光绪年间,彦洞等地自发进行旨在禁止姑舅表婚和买卖婚姻的情况和条规,是北侗地区最早的“婚姻法”。

此外,彦洞人擅长铁具加工,有人能制可打子弹的手枪。这里加工的镰刀、柴刀在清代即享有盛名,供不应求,至今不衰。

彦洞往西三公里处有一座大坳,因似犁辕而称之犁辕大坳。这里地形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咸丰、同治年间,黎平府在此设关卡,用以防守台江张秀眉苗军。官军和地方团练与苗军在此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战斗痕迹至今犹存。

从彦洞西北沿通村公路走四公里许便是著名的瑶白村。瑶白与九寨中的其他寨略有不同,据说它是由苗族人先来居住的。瑶白寨内外风景很好,寨头及各居住点枫、楠、樟等参天古树密布,房舍掩映其间。瑶白的六月六摆古节已是闻名全国的节日。每届此日,亲戚毕会,朋友咸集,村口扎拱门,寨内张灯结彩,迎客炮声不绝。摆古在寨中心的活动场上进行,先是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跳着瑶白传统舞蹈,芦笙悠悠,银饰铮铮。舞罢,在场上摆上数十张四方桌连成一圈,桌上摆满茶、糖和时令水果,村内各姓氏头人环桌而坐,牛场外环插书有各姓字号的彩旗。按照进村的先后顺序,各姓头人娓娓讲述自己姓氏的来历和家族发展历史。最后举行传统斗牛和斗鸟比赛,男女青年则到寨边古树间对歌。客人进寨,不论是否与自己有亲有旧,人们竞相争夺客人,以得多为荣。近年,摆古节已成为闻名远近的旅游活动项目。

瑶白人历来喜歌善舞,其芦笙舞、簸箕舞、竹杆舞、锄舞等颇具特色。民国初年,县城富商从湖南请来戏师教授汉戏演技,至今仍在传承,而且演成习俗。每逢年节,都要组织演唱。2005年,瑶白被列为黔东南州重点民俗文化旅游村,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发建设。

九寨的另外两个寨子是高坝和皮所。从平秋出发,西北而行,下完两侧杉林夹护、九曲回肠般的盘山公路,来到位于圭叶溪畔的圭叶村。几十户人家散列溪岸,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就是这个溪畔小村,2007年末到2008年初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里的村民为了管理好村里的财务,发明了可分为五瓣的公章,人称“五合章”,网络上则称之为“史上最牛的公章”。

离开圭叶,先沿着小溪,再爬上一座大山,行约四五公里,便来到高坝村。高坝坐落山巅,四面开阳。高坝同时也是一寨分两属的寨子,下寨属锦屏县,上寨则归剑河县,而两寨民户则相互错杂,无明显界限。传说先前此一带尚未归附朝廷,有一年官府要求人们纳粮附籍,而此时两兄弟房族闹别扭,有一个跑到黎平府归附,另一个则跑到镇远府清江厅去上粮。

高坝最大的亮点即是七月二十歌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锦屏、剑河、天柱、三穗、黎平等周边县男女青年都要抛开繁重的农活,三五结伴汇集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赛歌大会,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讲述那不知起于何时,也没有结尾的故事。相传很多年前,高坝有一肖姓女子,与一吴姓后生以歌为媒,相互恋爱,约定七月二十日为完婚之期。然七月十九日突然有兵匪进入,吴姓后生参与抗匪,被匪劫走,下落不明。肖姓女子痛不欲生,七月二十这天,独自到二人以前玩山唱歌的地方唱歌思念,凄惨悲切。寨上青年男女目睹心酸,亦纷纷拢来和她一起唱,以解其悲伤,一连唱了几天几晚。以后每年七月二十,周边男女青年都不约而同的集中来唱歌,此处遂成歌场。1980年代以前,歌场甚为热闹,是北侗青年男女尤其是歌迷们一年一度的盛典。这天,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等县上万名青年男女云集,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同时,两寨还组织斗牛、球赛和演戏等活动。高坝人则忙于接待宾客,以接得客人多为荣耀,以前有的用长竹杆如围鸭子般将客人围进屋。至今,高坝歌节已被列为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黄哨山风光

 

黄哨山位于锦屏县东北角茅坪镇北部,距离县城10公里,海拔1029米。该山高峭险峻,曾被称为“黔山第一险隘”,民谣有道:“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黄哨山系古代黎平走镇远、贵阳的必经之道,山脚设有驿铺。因山势陡峭,道路险峻异常,弯处如锯齿,直处如悬针,上下行者均望而生畏。嘉庆十一年(1806),黎平知府冯兆珣捐俸银一千一百两进行整修,计砌青石板五千余级,最险的地方还在路外侧安装石扶拦杆,使山道较前大有改观,行人上下大为便利。民国8年(1919),茅坪民众捐资对嘉庆时所未修到和年久损坏的路段进行补修,使道路“无稍残缺”,过者不致“恒嗟行路之难”。1941年桂林至三穗公路修通,黄哨山不再是要道。至今只是茅坪和天柱县地良等村寨少数人偶尔经过。

登临山顶,只见远处群山逶迤,如万马奔腾。山下众山如羊,清江若带,江上船只仿佛柳叶轻飘。风吹草伏,松涛阵阵,顿时使人飘然欲飞,如置身尘外,感慨万千。黄哨山历来为经过的文人墨客抒发人生感慨的胜地。雍正时,贵州学政邹一桂按黎平学试守黄哨山时有诗道:“黄哨山高上接天,下窥万里隔云烟。陡然身落云烟里,闲倚江楼送客船”。乾隆时,锦屏知县董淑昌有《早过黄哨山》诗:“第一峰头驻马看,朝烟散尽见江湍。岭含晓色千重霁,风动天声万里寒。故国遥腾沧海气,孤身远隔碧云端。殊方莫怪无消息,水复山稠雁度难”。光绪时开泰知县赵一鹤《黄哨山》诗云:“森森万木碍晴空,林表钟声度晚风。不向岭头回首望,那知身出绿云中;下山转较登山险,客路何如世路难。且醉茅坪今夕酒,一灯疏影梦长安;峭壁人行若蚁悬,危栏半折补云烟。雄心欲叱王尊驭,黄哨山高极暮天”。民国时,阳溪龙昭灵诗《黄哨山行》亦可作证。

黄哨山腰有1970年代黔东南州茅坪木材水运局建造的数千亩楠竹林场,诸楠竹排山塞谷,大者若钵,小者如指,亭亭玉立,妩媚多姿。林场西边有仙人写字岩和姊妹岩两处景观。传说写字岩上留有仙人书写的奇形怪状的文字,如有人能完全破读,小江河水则会流上黄哨山而注入清水江。有一道人在山上修行,见山上缺水,上下行人口渴而无水可喝,便想决心破读岩上文字,以把河水引上山来,免得行人受无水之苦。经数年苦修,一天来到岩下破读文字,读到只剩下后边两行时,山门徐徐开启。正在此时,对面山上忽然传来清脆甜润、情意缠绵的歌声,道人心意稍移,忍不住随声侧目,只见两个美貌无比的少女在朝他唱歌。就在此瞬间,已开启的山门又复关闭。道人大惊,急回眼再看岩上文字,竟然一字也认不出来。道人大怒,挥起尘拂朝唱歌处一晃,两个少女顷刻间变成两尊惟妙惟肖的石头,两石前后相迭,总高长均约3米,俨然姊背妹下山,妹岩后有一块石状若背篼,人们称之为姊妹岩。姊妹岩的形成至今仍是个谜团,有待于人们作进一步破解。

姊妹岩往西沿盘山小径行约两公里,便是以险奇著称的白水洞瀑布了。看白水洞瀑布以从茅坪镇新建村往上行较佳。新建村坐落在一条山冲里,百余户民居沿冲稀疏布落,一条溪水在冲间蜿蜒流淌,因其曲折,如皇袍玉带,遂得袍带溪之名。过了新建村,袍带溪渐渐变得陡和窄,水流声也渐渐变大,水也较下游更加清澈。溪水和小路互相交叉,前行得逾过若干步跳岩。过跳岩时,只见水底彩石斑斓,小鱼在其间游来串去,螃蟹在不紧不慢爬行。越往上行,溪水被两边的高山挟挤得越小,水流声也越响。行约两公里,只听前方轰然有声,尤若闷雷。寻声透过密匝的树木枝叶前看,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条白色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泻下来,如天空垂练,在两边青山绿树映衬下最是显眼夺目,真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扶树拉草涉水又前行,不时闻到从石缝间传出“笃笃”的石蛙鸣声,行约一公里,便到白水洞脚。白水洞瀑布系由五级瀑布组成,远处能看到的是最大的一级。第一级瀑布高约十米,宽约三米,脚下是一泓深潭,高水跌下激起的的水花在潭间飞舞。水潭外缘有两个石礅,仿佛是为观赏瀑布而特设,当地人称仙人下棋。传说以前两石礅间还有一张石桌,可惜被大水冲坏了。沿瀑布边缘上行百余米,见有一口圆潭,直径七八米,潭水幽清,宛若一盆碧玉,让人爱不舍离,当地人称之仙女澡盆。从圆潭沿溪上行三百来米,来到第二级瀑布脚。这级瀑布高约五六十米,水从两片崖壁的交接缝间泻下来,但又像尚未抖顺的白布,中间有多处折皱。右边绝壁一片,猿猴难攀,左边稍缓,可从壁外密林间绕攀至顶端。从瀑布顶上攀行数十米,便到第三级瀑布脚。这是白水洞瀑布的最主要景色,在袍带溪畔能看到的即是这一级。它壁陡而立,高约六十米,宽约六至十米不等,中间布落有致地点缀有若干蓬水草,如一幅绣有花朵的巨大白帘从山顶挂将下来,当地人称为仙人晒布。沿着瀑布左缘,冒着袭来的阵阵水雾,手脚并用,小心攀行。及至瀑顶,扭头顺着水帘下俯,顿有目眩之感。此级瀑顶,又是第四级瀑布的瀑脚。第四级瀑布高约二十来米,相对缓和,没有下面三级那么壁陡。水帘从上落下,到半壁为一列天然石埂拦接,化为渠水哗哗流下,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拦水。第五级瀑布位于第四级瀑顶上边约五十米处。这是一条被水流长期冲击而成的斜漕,长约二十多米,宽约一米,水流甚为湍急。站在瀑边,但觉冷风飕飕,寒意阵阵。此处上行不远便是山顶,当地人称望楼坡,因是古代曾在此处修建用于传递军事信号的楼台而得名,现仍存有残垣。望楼坡往东北行约一公里便是姊妹岩了。

清水江风光

 

清水江是锦屏境内的主要河流。它就像一条碧色玉带,自县西部剑河县南加镇流入县境,在县内蜿蜒五十余公里,从县东北部茅坪镇阳溪村流出县境。2006年,国家重点水电建设工程三板溪电站水库建成蓄水后,原来滩连着塘、塘连着滩、两岸怪石嶙峋的清水江成为波光粼粼的一汪碧水,可谓是“高峡出平湖”。剑河上游,一路高山拥挟,进入锦屏地界,山势略向两侧退让,河上的天空显得宽敞了些。南加往下四五公里,便是“一渡两江三上岸”的乌下江口,源于南面黎平县尚洞的乌下江在此汇入清水江。这里湖面宽阔,两岸距离不下八百米,客轮上下、渡轮来往返回、轻盈的小渔船不停穿梭,一派忙碌。

两江之间有一座山,如一尊硕大的龙头。半山上是古苗寨瑶光。瑶光在清水江一带历史最早,明代前朝廷就在这里设屯驻军。传说瑶光寨与今榕江县朗洞为争自己所在地是龙头曾打了一场官司,最终遥光获胜。瑶光寨是名符其实的枫木寨,上下内外枫树森森,大者四五人合抱,小的也要两人才能围拢。寨头有一株传说是开寨祖先为验证此地是否可居而倒插的大枫树,人们历来尊之为神树,四时祭祀不绝。瑶光寨的三百来户人家就掩藏在枫树林间,自下而上几乎全是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一条修于清乾隆时期的青石板阶道由江边而上,在房舍和古树之间曲折延伸,寨间的各条小巷道也都铺着石板,而且每块石板都被踩得光亮。瑶光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枫树节,每年农历“大雪”的头一天,人们都要放下手中的活儿,杀猪、宰牛、打糍粑,跳舞吹笙,祭祀枫树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年岁丰稔。瑶光过去有许多规模宏大的豪宅,豪宅的主人都是清代中期从事木材贸易的发家致富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巨富姜志远及两个先后中举并在四川为官的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建造的姜家大院,有房一百多间,可惜毁于1958年大火。而位于寨脚的李家大屋至今仍存在完好。李家大屋还有着一段光荣的历史。193412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从黎平沿乌下江经过瑶光河口,中央领导全在瑶光寨宿营,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住在李家大屋。瑶光寨里至今仍盛传红军的故事。

瑶光寨的对面是虎头山,山上头是塘东寨,寨后还保存有一片面积约三百来亩的古风景林,其间枫、楠、栗、杉、松、榉、紫檀、荷、青棡等各色树木密密匝匝,阳光穿不透。身临其间,但听鸟雀鸣唱,清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忘却疲劳和烦恼。塘东人将这片树林称之为红军林。193412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由启蒙一带翻山经过塘东、河口,西上剑河,国民党瑶光乡政府奉命派乡兵将塘东至韶霭一带主要道路两侧的大树砍伐,将路堵塞,藉以阻挡红军。塘东后山的古树林多被砍伐,一片狼籍,令人目堵心伤。红军见状,一位军官便拿出18元大洋交给塘东村民,嘱咐来年开春后将树木补植。次年春,塘东村民果然找来树苗,将被砍伐的树木全部补栽。有一株胸围5米、高近20米的紫檀木。树根有一道很深的斧印,那是当年乡兵正在砍这棵树时,红军突然冲到,乡兵于是丢下斧子跑了。

瑶光和塘东之间的水面下,淹没了一许多很是动人的历史。水面一百三十米处是河口村,原河口乡政府所在地。这里又称姚家坪,呈弯月形,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巨富姚百万姚继周父子斥巨资从河滩上用规格青质料石砌起来的,总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坪上建有9栋雕梁画栋的豪宅。姚百万当时是清江第一富,具体富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当时从河口沿乌下江上至今黎平孟彦五十多里的两岸山林全部为其占有,韶霭村连水井和太阳都被他家给买断了。姚家曾一度操纵黎平府的司法审判。因为富不仁,欺凌乡里,后来被格翁、塘东、韶霭三个村民众联合告垮,至今还流传着《三魁告倒姚百万》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水库蓄水后,姚家坪便永远沉睡在水底了。

河口还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是过去锦屏地区通往剑河等上游各地的主要隘口,两江隔三岸,江岸陡险,河流湍急,历来是军事要地,只需略加把守,便可“丸泥封函”。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黎平经锦屏启蒙地区西上剑河,因为有方圆百里的青山界大山的阻拦,唯一只有冒险从河口经过。贵州军阀王家烈早就派两个主力团在此“恭候”,以逸待劳。红军先头部队从塘东下来,先在半坡与对面瑶光寨脚的黔军远距炮战,稍后冒弹雨下到姚家坪展开强攻。经数小时激战,王家烈的“双枪兵”抵挡不了如狼似虎的红军,落荒西逃。

从河口往下,湖面变得狭窄起来,只见两岸青山对列,仿佛进入幽深的巷道。走约两公里,来到一处湖湾,北岸半山上新建的村寨是格翁村,全村姓范。原来村子在水面下五十米左右的一包垴上,景致特别。传说当年姚百万曾想谋占此地建庄园,被头人范文通识破阻止。姚百万便仗着财势,暗中勾结湖南游匪将范文通数万杉木强砍、焚烧,并伪造书信诬范文通与湖南股匪赵金龙有染。范文通便倾其家财,组织儿子范金、侄儿范正魁挺出与姚家相抗,拉开“三魁告姚”斗争序幕。告状天才范金笔锋犀利的数十份状告姚百万的状词稿至今仍存。

格翁下行约3公里,南岸便是加池村。沿由香港慈善家王锦辉资助新修的两千余级青石板路上行便到达加池村。加池原名加什,为古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之一。传说清康熙时,加池头人与文斗、岩湾等村头人赴黎平府申报入籍,知府问加池寨烟户几何,头人答曰“九家半”,知府问何为“半家”,头人答“有一寡妇,故只算半家”。知府便将该寨烟户加到十户计征赋税,故得名。村里至今还较完好地保留有一幢始建于清光绪时期的纯杉木结构四合院,该四合院是徽派建筑风格与锦屏等清水江流域苗侗族林区建筑风格的结合。该建筑内保存有大量清代山林契约文书和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俨然是一座清水江苗族生态博物馆。加池村脚清水江心原屹立有一块周长20余米、平常高出江面3米的巨石,人称之“苗婆岩”。相传古时寨里有一寡妇,其独子驾排下运“三江”,行至加池滩时触岩殒命。年迈的母亲每天都到江边望子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遂化成此岩。三板溪电站水库下闸蓄水,苗婆岩已永藏水底。

加池村的斜对面有一座山,形势若盛开的莲花,所以称做莲花山。山腰新建的村落是南路村,南路村原坐落江边,电站水库淹没后,便上迁到这里。一座座新木楼宽敞亮堂,内外皆用透明漆或桐油刷过,黄橙橙、金灿灿。清晨,江雾蒸腾,朝阳初照,薄霭中金光闪闪,更兼周边青杉隐约,仿佛神仙境界。

南路往下一段江面称四里塘。在水库淹没前,这里往下两公里为一长塘,故而得名。四里塘是清水江最长的塘,两边青山相对而立,有矗出云霄之势。江面平滑如镜,水波不兴。乘舟缓行江上,但见两岸青山和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有在天上云间飘渺穿行的幻觉。俯首舟侧,只见江水清澈透底,一两丈深的河底里的鹅卵石清晰可鉴,鱼儿在水中追逐嘻戏,不时泼剌跃出水面,掀起圈圈涟漪。北岸有源于彦洞大山间的拱桥和高桥两溪注入。两溪深处是陡峭峡谷,谷间尚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成群猕猴活跃其间。此外还有石蛙、毒蛇、娃娃鱼等珍稀动物,是颇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森林公园。

四里塘南岸是岩湾村,也属古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村子里古树参天,青石板道蜿蜒,吊脚木楼坐落有致,一派宁静安祥,是度假休闲的理想地方。四里塘脚北岸是金榜山,过去山脚江边有一座杨公庙,专门祭祀从湖南下游请上来的河神杨五。因为四里塘脚便是文斗凶滩,下放的木排常在这里被打散,造成排工伤亡。庙建了以后,放排的人们到塘脚总要停排到庙里烧几柱香、化几把纸以祈求下滩顺利。1966年,杨公庙被红卫兵拆毁,余下十多块碑刻。诸石碑已被搬上文斗寨。

过了四里塘,湖面豁然开阔。迎面有一道山梁横亘而列,将湖水往东北方向围了过去。山梁上绿林间掩藏着许多人家,这便是著名的文斗苗寨。文斗是一个看得见历史的村寨。这里高大参天的古树,古朴通幽的青石板路,鳞次栉比的吊脚民居,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青苔斑驳的古石碑,无所不在的歌声,会将远道而来的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世外桃园。文斗被封为“民族百年第一村”,在数以千计的古树中,有一株银杏树最为奇特,树龄逾千年,树高二十来米,胸围9米,树洞里可放一张方桌、容纳八九个人在里面酌饮;数以百计的古碑中,有两块深受专家学者青睐,一块是被专家们封为“中华环保第一碑”的“六禁”碑,另一块是被封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婚姻法”的乾隆婚俗改革碑。文斗还出了三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个是清同治三年(1864)率湘军首先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城的悍将朱洪章,再一个是游居台湾的著名作家姜穆,第三个便是曾经杀虎救姑、至今还健在、九十五岁高龄的“打虎老奶”范二妹。文斗现在已是声名远播,前来旅游观光和学术考察的游客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村人接应不暇。

沿文斗山梁下行不远,有一湖岔,这里便是曾经演绎文斗人无数悲喜故事的乌斗溪。乌斗溪长近三十里,两岸全是优质杉木,但因溪冲陡窄,砍放在溪里的木材常被猝不及防的山洪冲走,而致成倾家荡产,至今文斗、平鳌等两边村的人仍流传这样的谣谚:“乌斗溪,三十里,杉木岭岭叫人喜。如凡碰它发脾气,不是卖崽就卖妻”。

乌斗溪口下行两公里,湖面弯拆向东,这里即是彰化,北岸是陡寨,南岸是平寨,过去在陡寨曾设过小乡。在1970年代公路修通之前,这里还曾经是九寨(平秋)物资的水陆中转码头。因处在水库淹没线以下,两个村寨已迁到电站大坝边另立三板溪新村。

彰化下来约一公里,这里便是三板溪了。三板溪曾是江北岸的一个小渔村,烟户数十。村边有一条从平秋流下来汇入清水江的小溪,村民在溪上架三块石板,三板溪一名便由此而得。三板溪沿溪上到平秋一带盛产金矿,传说从此地走过,回家将草鞋清洗都能得到金子。两百多年来开采不绝,至今仍有人在这里演绎着暴发和破产的故事。

三板溪下来湖面忽又变得狭窄,两岸青山壁立,就像上海老城区的街道。在这样的“街道”里走约两公里,便是三板溪电站大坝了。在波澜不起在湖区里看大坝不觉得怎么样,然登上坝顶,心灵就会被工程的宏大所震撼。排名世界第三、净高180米的大坝,尤如一座大山横亘于两岸之间,将相隔800余米的两边高山连接起来。在大坝上看水库,但见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掩映着两岸青山,飞鸟不时从水面掠过,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弄起圈圈涟漪。大坝北岸山湾里是新建的码头,豪华游船、普通铁壳船、传统小木船在湖湾里进进出出,湖岸上的汽车来来往往,码头上人们上上下下,船笛声、汽车喇叭声、人们的喧闹声终日不停,一派繁忙景象。

电站大坝址原名白岩塘,因两岸石头皆为白色而名。这个白岩塘,曾经记录有两个动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明代成化年间,上游苗民聚众反叛朝廷,被湖广都督李震率重兵血腥镇压,苗民万余人退至白岩塘据险设寨顽抗,为李震用计夜袭破寨,苗民多数被殄。事后,李震在平鳌寨脚石崖上刻下如下诗句:“万丈深潭挂壁岩,此关高踞实难开。辰蛮不识将军计,疑是天兵天上来”;另一个故事发生还要往前,平鳌寨后银广坡出银盛旺,招引思州宣抚司田宣慰领兵弹压,将所采得银锭尽行扫荡,船载而归。船行至平鳌寨脚时触岩翻沉,田宣慰并整船银均沉入江底。其所带两名爱妾见夫溺水,在唱罢“生来共事田宣慰,死后共在白岩塘。生同生来死同死,随君赴水心也甘”的绝唱后亦跳江自尽。其随行者不甘心,在沉船处崖上用怪异文字记述此事,并预言,有谁能读完此文字,所沉之船即浮出江面。若干年后,有一叫化吃饱无事,在崖下研读此文,读到最后一行,江里有船头露出。此时对岸传来优美动人的歌声,叫化调头一看,只见两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在朝他唱歌。待叫化醒悟欲继续认字时,竟然一字莫识,已露出半截的船复沉入水中。2002年电站大坝掏基时,民工在此处掏得数块重四五十斤的银块。

三板溪电站大坝下行约一公里,便是著名的三转滩。清水江在此处拐了三个弯,造了个∽型。过去此处落差大,水流急,礁石多,是清水江的著名险滩,有谣:“三转滩,十船下去九船翻”。不过,现在的三转滩已被三板溪电站的子电站卦治电站水库给改造成为塘湾,有形无险。

三转滩下行约二公里,便是八洋河口。源于启蒙镇便晃的洋洞河在此处汇入清水江。建三板溪电站时,八洋是施工队伍的主要生活区,河口沿小河上约一公里是电站大坝的料石场。施工者在开采料石时,将料石山表层土石揭下将此段八洋河河床充填,形成一个巨大场坪。而八洋河水则通过新凿的导流洞西入山洞流入清水江。

八洋河口正对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里面掩藏有一个百多户人家的甘乌村。甘乌村在清代中期曾经是个人烟稠密的千家寨,很多人通过在清水江上做木材买卖发家致富。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争,这个村寨遭到兵匪洗劫,加上民国丙寅年(1926)的大饥荒,居民或死或逃,存留下来只有很少部分。至今,村寨中还保存有四通八达如网络状的青石板路,改作菜园、果园的宅基随处可见。村里保存有许多石碑,其中有一块刊于民国10年(1921)旨在造林护林的《公议条规》碑,是目前在锦屏发现规定最为具体周到的近代林业生产管理制度。

甘乌下行约一公里,即是平略镇。平略南面清水江而居,后面是一片陡山,山间树木茂密。里人视此山为保障,从来无人上去樵采。山顶有一巨石,大如屋,势若下滚,先人担心其下滚坏房伤人,遂铸大铁链将之拴住。石和链尚在。明代后期清水江木材贸易兴起后,平略人即介入其中。然到清雍正时,“三江”的“江规”仍不准“水客”(下游木商)进入平略以上地域,只许本地“山客”购木运至“三江”卖给“水客”。雍正时,一“水客”不顾“江规”,贸然至平略采购木材,结果殒命。乾隆中期,平略渐成买卖“山客”汇聚之地,并形成木材停放埠口和集贸市场。平略重过五月端午节。届时包粽子,制雄黄酒,大门上挂艾草和菖蒲。将艾草、菖蒲和雄黄加水捣碎洒在房前屋后以避牛鬼蛇神,有的还用菖蒲、艾草煮“端午水”用以洗澡。认为洗了“端午澡”,不会生疥疮之类皮肤病。过此节时要赛龙舟,四五只麻雀尾船入江,同时放三五(午)一十五只活鸭入水。水手们划船在江中擒鸭,以擒得多者为荣,亲友们给他披红挂彩。江两岸加油助威声、鞭炮声连天,鸭子在水上扑飞,船儿随鸭穿梭,一片欢腾。

平略往下两公里的江北岸是高朗村归皎寨,这里龙姓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过小年。届时家家购“年货”、打糍粑、杀鸡。吃“年饭”时全家老少披蓑衣,戴斗笠,身边摆着锄头、镰刀等农具,蹲在地上吃肉喝酒,摆上的蔬菜连根也不掐。据传龙姓先祖三兄弟始在今平秋镇魁胆居住,因事被人追杀,逃至现高岑村破鐤鑵地方,亦为对方发现,对方密谋于大年三十围屋对五兄弟进行剿杀。为逃命,三兄弟遂提前过年,饭后将一鐤鑵打破,各拿一片以作今后相认之信物,随即各奔东西。相传偶里有一支龙姓即为三兄弟之一的后裔。

归皎下行一公里左右便是南堆村。1980年,村民在南堆村前河塘中炸得一条珍贵的雌性中华鲟鱼,重达206.5公斤,挑到平略街上出售,人们以为是“龙”而不敢买。据说中华鲟鱼雌雄一对,已成鳏夫的雄鱼不知去向。南堆村脚江滨有一处矮崖,其上镌刻明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由湖广都督梁福率军在白岩塘一带血腥镇压李添保率领的藕洞、绞洞等地苗侗起义军的情况,距今已有593年。另外,摩崖石刻下边50米处有处石崖,上刻有清雍正时期贵州巡抚张广泗主持开辟清水江河道情况的文字。村脚还立有刊立于清光绪时期反映南堆和平略两村关于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经过的记事碑。石刻和碑都已搬到水位线以上重新安放了。

南堆以下是大官滩。清江水在这里弯环跌宕,形成著名的险滩——大官滩。相传古时一大官乘舟上此滩,因水大滩急,人多船重,船上篙手用力支撑,岸上纤夫纤妇纤绳勒肩,手攀足撑,汗珠滴石入江。大官见状,心生恻隐,亦登岸加入拉纤行列,“大官滩”因而得名。现在,“大官滩”也仅存其名了。

大官滩两岸盛产青石,该石清灰淡雅,条纹清晰,不生苔锈,不风化。石块长大,最长达10多米,是建筑和生产碑刻的上等原料。清乾隆初年即有湖南匠人来村脚江边设场开采料石,加工碑等石制品,此处遂名打岩塘。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下游卦治、王寨、茅坪、坌处、三门塘乃至湖南洪江等古镇建筑所用石料多出于此。传说打岩塘石料曾运修北京圆明园。1979年苏州修周恩来纪念馆,其石碑即采用此石。民国时期,打岩塘石匠能打造出石鸟笼、石算盘等工艺品。至今两岸的大小石材加工厂有二三十家。

打岩塘下行两公里左右便到了卦治。卦治地处江北,是清水江历史上著名的“三江”之一。这里在清代前期系“生苗”和“熟苗”的分水岭。清水江上游的“苗木”只能下放至此外销。下游的“水客”也只能上行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至康熙时,卦治与下游的王寨、茅坪已成为木材商埠,商贾云集。雍正时,卦治文、龙两姓头人与王寨、茅坪两寨头人一道向省申请得开设木行资格,三寨轮流值年“当江”,主持木材贸易,是并称为“三江”。至光绪时,木材贸易空前繁荣,卦治一派昌盛。一条长约300米,宽34米的青石板街贯通全寨,店铺和打铁等手工作坊布列街道两旁,寨内有建筑考究的窨子屋30多幢,房内柱、枋上随处可见当年借宿木客信手敲留的斧印。街道和江边码头之间有两条用青石铺就的阶梯路与之相连,江边专用于拴捆木排的石桩、石眼随处可见。下边卦治电站的建设,卦治整村后靠,这个昔日木商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镇,现只能到文献里去领略其娇姿了。

卦治对岸是菜园村,村内溪流密布,小桥流水,绿树荫浓,羊肠小道,户数不等的小寨点缀绿林间。清雍正时三江至清江(今剑河)的青石板道从村脚经过,村境段清一色是青石板路面。村脚江边一块长约2米、高约1.5米的天然方块石上,镌有嘉庆二年(1797)下游“水客”和上游“山客”划分“势力范围”的《奕世永遵》文:“三帮协同主家公议,此处界牌:以上永为山贩停泊木植,下河买客不得停牌。谨为永遵,不得紊占”。下游卦治电站建成蓄水,该石刻,因未作抢救,惜已永沉水底。菜园是锦屏县林业重点村。1958年,卦治公社组织卦治、菜园两个大队的劳力在菜园村的岑东坡一带连片造林3000多亩,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社办集体林场。19801985年,菜园林场先后3次被省、州人民政府授予先进林场称号,成为锦屏县集体林场的一面旗帜。菜园沿江上下两公里,湖面宽阔弯少,岸上杉林亭亭,近年已成为了县里的龙舟赛场和训练基地。每到端午节,县里都要在这里组织举办大型龙舟赛,沿江各乡镇组织的龙舟队齐集湖上进行技竞,水上龙舟竞赛,两岸观者如潮,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响爆江谷。

卦治电站大坝下行约两公里便到了锦屏县城。县城处在青山绿水之间。清水江和小江,如一对天真无邪的少女,穿高山越平坝,一路吟咏苗腔侗调,来到这里深情相聚。而亮江则像一个调皮的女孩,从南面小跑而来,但在距离清水江200米时,忽然笑着扭头跑开。清水江、小江、亮江将整个县城规划为王寨、赤溪坪、排洞、平金4个大小不等、布落有致的板块,然后再由清江大桥、小江口大桥、赤溪坪风雨桥、红星桥将四地六岸联成一体,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王寨扼据小江与清水江交汇之口,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利于停泊船筏。明代中期,王寨尚是仅有十几户人家的江畔小村,森林莽莽,虎豹出没。明代中后期,在江淮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下,以今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区木材贸易悄然兴起。下游汉族木商深入县境内茅坪、亮江、王寨、卦治等沿江村寨采集杉等优质木材,通过清水江放运江淮。到清代前期,前来购木的商人数量增加,诸寨人于是开设伙店接住买卖木商,以图其“牙口”。诸寨为图利益,互相间进行竞争。在竞争中,王寨因占地利而渐居诸寨之上,成为木商往来辐辏之区。清康熙十一年(1671)黎平府在此设汛。雍正七年(1729)贵州巡抚张广泗为筹集开辟今剑河等“新疆”的饷银,在王寨、茅坪、卦治三寨设立江铺专营木材贸易,俗称“当江”,三寨由是称为“三江”。在王寨设总木市,总管“三江”木政。因开行当江有利可图,下游天柱所属的清浪、坌处、三门塘三寨亦欲效上游王寨等三寨开设木行以图河利,遭到既专其利的上游三寨的强烈反对和极力阻止,由是引发了一场持续两百多年、惊动贵州、湖南、江西、安徽、陕西、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巡抚,最后由皇帝御批才解决的“争江案”。因地理区位日趋重要,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至清代后期,王寨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民国3年(1914)锦屏县恢复以后,县城遂由铜鼓迁移至此。

根据湖南五凌公司关于清水江梯级滚动开发的规划,位于锦屏下游40公里处的天柱水电站建成后,其水库回水将使锦屏县城河段形成湖面。鉴此,锦屏县政府将县城发展重新定位为侗族特色的生态江滨园林县城,赤溪坪风雨桥南端的侗族鼓楼和从现风雨桥南端跨清水江的特大形风雨桥已动工建设,清水江、小江沿岸的防洪堤坝亦开始修筑,横跨排洞和回龙山脚之间的清江三桥即将上马建设。随着下游天柱电站建成蓄水,县城河段将形成碧波荡漾、掩映两岸逶迤青山的平湖,更加上横跨湖面的风雨桥翘角鳞鳞,鼓楼高矗云端,两岸堤上的绿杨垂柳。锦屏县城,江水如兰,风景如画。

跨越小江的风雨桥是全国第二长风雨桥。它使两岸交通往来带来莫大的便利的同时,更为锦屏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外来宾朋景仰的名胜。立于桥上,目览青山滴翠,静听江水潺潺,感觉徐徐清风,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至夜,华灯齐放,霓虹闪烁,上下两座彩桥交相辉映,灿烂夺目,如入神仙境地。建成以来,桥上已成了赛歌场,每至农历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等锦屏苗侗族传统节日,桥上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通宵达旦,歌声不绝。

县城东北角有座古建筑,俗称飞山庙。其实它是由飞山庙和文昌阁组成的建筑群。飞山庙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为纪念侗族始祖威远侯、飞山公杨再思而建。飞山阁高近25米,是贵州省最高的木质古建筑。它矗立清水江北渚,如一株枝繁叶茂的千年巨杉,又像一只刚从清水江边浴罢振翅欲飞向九霄的雄鹰。飞山阁临江一面书有一副对联将其形象作这样概括:“俯视波涛遥忆长江归碧海,仰观云汉直凝高阁上青霄”。文昌阁是侗族鼓楼在清水江地区的异化,是侗族文化与清水江木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县城东北里许江北岸有回龙山,它背依苍莽连绵杉山,面临滔滔奔流清水江。其间古木森森,曲径回环,景色优美,是休闲思考的绝佳地方。过去建有步云寺,是黎平府东北路一带最为著名的刹院。1980年代中期以后,县政府在其上修建烈士陵园。至今,回龙山已成县城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之所。 

沿着波涛汹涌的醉龙滩下行约两公里,便是亮江村,亮江在此汇入清水江。在清代前期,这里曾是锦屏地区最大的木材贸易集市,买卖木商菌集,兴旺时有800多户。传清康熙时期,一场大水将市场冲卷殆尽,木商是散往上游王寨和下游茅坪,以后亮江集市逐渐被下游茅坪木行取代,人户日稀。现寨脚边大片良田即为旧日寨址。

亮江口下行约三公里即是茅坪,这是清水江流域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木商文化古镇。茅坪的历史与上游的卦治和王寨颇为相似,是“三江”这定。古镇依山傍水,绵长近两公里,中上截大多系传统青瓦杉木建筑,其间点缀有十来幢清代保留下来的徽派建筑窨子屋。下截的现代建筑则相对较多。过去,在未通公路时,一条长500多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东西蜿蜒贯穿,中间一段稍宽兼作街道。两侧布列木行、屠宰、洗染、豆腐、打铁等作坊和酒肆以及日杂货店等近百家。入夜,沿街灯火通明。村民居住的多数为单栋式两层木房,临江一面为三层或假三层吊脚木楼。公共建筑曾有湖南会馆、德山宾馆、福建会馆、杨公庙、龙氏宗祠、廻龙庵等。1953年贵州森工分局在茅坪设贮木场,1960年州属清水江木材水运局设于此。1980年代,这里曾是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至今,高墙围护的窨子屋、青石板街巷、用青石料砌成的宅基坎、五面镶青石板的古井都完好保存。窨子屋的柱子上,尚留存有木商居住时随手敲下的斧印痕迹。茅坪是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的故里。其故居1985年贵州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锦屏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茅坪下行近两公里便是锦屏县清水江的出境处阳溪村。2004年,贵州省考古工作队在村前公路上边砖瓦窑处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挖掘出大批较有价值的石制砍砸器、刮削器等史前时代文物。阳溪村中有一座由两块长近两丈的青石条并成的石板桥,传说此桥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所建。阳溪村是辛亥革命志士龙昭灵的故里。龙昭灵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领导贵州辛亥革命,获国民政府授予“嘉禾奖”。

离开阳溪后,清水江带着对杉乡锦屏的无限眷恋,浩浩荡荡地向天柱县境流去。 锦屏县人民政府网站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